伦敦一日

二〇〇〇的关联,游记博主重操旧业(bu

以下分两部分,一是原文的地点注释、按照行文顺序补充资料,二是后记。

文内附的照片是我以前用手机拍的,加上当时天气一般般,人懒,见谅(被打(开头先放一张比较符合印象的伦敦街头挽救一下




一、伦敦地名/特产介绍记


她最后的要求只有马修的洗面奶能稍微强力一点,好洗掉她脸上的妆;或者待会儿如果马修愿意带她去Boots买一小罐卸妆水的话。

Boots(博姿)是英国和爱尔兰的一家连锁药妆店,在英国各大商店街、购物中心和机场都有店铺。大概相当于美国CVS pharmacy、加拿大shoppers和日本松本清吧。

(Logo长这样,有一说一,boots的小黄瓜系列是真不错233)



……开始把在他心里从帕丁顿车站排到了滑铁卢车站的问题们耐心地一个个抛出来。

……就算他脑子里排队的问题已经从滑铁卢车站一路挤到了金丝雀码头

帕丁顿车站(Paddington Station)位于帕丁顿地区自从1838年就是大西部铁路在伦敦的终点站。1863年开始伦敦地铁服务,是大都会线西边的终点站。是不是觉得帕丁顿特别耳熟?没错,帕丁顿熊就是因为在最早在这个车站中出现,而被冠名为帕丁顿的。帕丁顿站大厅里有一尊帕丁顿熊的雕像,主线车站的区域内还有一间贩卖帕丁顿熊周边商品的小型商店。

滑铁卢车站(Waterloo station)是英国国营铁路公司的中央伦敦终点站之一,位于兰贝斯区的滑铁卢地区。滑铁卢是不是也特别耳熟?是的,这个车站的名字取名自邻近的滑铁卢桥,其名又取自滑铁卢战役,因为该桥通车时刚好是战争的两周年。

1990s,滑铁卢站当选为欧洲之星列车服务的英国终点站后,巴黎一名市政咨询弗洛朗·隆格皮(Florent Longuepée)向英国首相致函要求车站更名,称乘搭欧洲之星抵达伦敦时提供滑铁卢将勾企法国人拿破仑被击败的回忆而感到不满。

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是伦敦的主要商业区之一,此地地名得自于1936年完工的、隶属于进口港区西坞码头(West Wood Quay)的32号泊位,因为利用此设施的业者——佛瑞德奥森的货运子公司,在当时负责加那利群岛(即金丝雀群岛,这里是金丝雀的原产地)及地中海的的蔬果船运业务,所以该区的埠头和仓储区便在其要求之下,以加那利群岛取名。此处的联外车站为金丝雀码头站,伦敦地铁银禧线和码头区轻铁(DLR)在此交会。



(帕丁顿>滑铁卢>金丝雀码头,马修的迷惑这——么多)


艾米丽抵达了阿尔弗雷德和马修初次相遇的那一年夏天。当时发生的一切都带着只属于那个年份的印记——千禧年,千禧桥,千禧穹顶,还有即将在圣玛丽艾克斯街上拔地而起的千禧塔。

千禧桥(Millennium Footbridge)是横跨泰晤士河的一座钢桁悬索桥,连接了班克赛德和伦敦城,全长325米(1,066英尺),位于南华克桥和黑衣修士铁路桥之间,1998年始建,于2000年6月10日正式开放,只供行人行走。桥梁的结构设计非常特殊,以两个Y行的主柱,搭配左右两侧八条钢索以及每隔八米的横臂去支撑固定整座桥梁,特殊的设计工法,让行走在人行陆桥的行人视野开阔,不会被桥梁的悬索遮蔽,但也由于因为这样的工法设计,当过多的行人同时在桥上行进产生的共振现象,让大桥出现摇摆及振动,伦敦人因此给它起了一个绰号为“摇摆桥”(Wobbly Bridge)。千禧桥在第一次开放后只过了三天,当局便暂停使用。两年后在桥梁多处加入减振器,成功解决负荷过重时的共振现象后重开。

千禧桥的北侧是圣保罗大教堂,南侧是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河畔画廊和泰特现代艺术馆。千禧桥的位置和走向经过了特殊的选择,使得人们从泰晤士河的南岸、正对着桥梁中轴的位置,能够恰好看到圣保罗大教堂南侧立面的全景。

千禧穹顶(MillenniumDome),即O2体育馆(The O2 Arena),亦称北格林尼治体育馆(North Greenwich Arena),最初是为了庆祝千禧而建的。现在由赞助商O2命名。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体操、蹦床和篮球淘汰赛和决赛在这里举办。

圣玛莉艾克斯30号(30 St. Mary Axe) 是位处英国金融城(City of London)的一栋摩天大楼,昵称小黄瓜(Gherkin),正式名称为“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the Swiss Re Building)。该地址最初的建造计划是“千禧塔”,但因遭反对而作罢。“小黄瓜”的昵称源自这栋大楼极度非正统(unorthodox)的外观建构。小黄瓜还有很多污污的外号,感兴趣的话请自行百度233



(千禧桥上,对面是圣保罗大教堂)


所以,阿尔弗雷德说,飞机停留的地方就是机场,就好像火车和火车站。那为什么这里不叫飞机站?阿尔弗雷德笑着回答艾米丽,因为它已经有了别的意思,不是它的错。英语可真是糟糕。

“飞机站(aircraft station)”指的是飞机电台,也作aircraft radio station。

写着写着我自己产生了疑问,于是也就记下来了。


于是,艾米丽索性决定趁此机会好好逛一逛她喜爱的南岸——尤其在这摘星塔尚未拔地而起、超过加拿大一号广场之时。

碎片大厦(The Shard),又称摘星塔。高309.6米,为英国最高建筑物,欧洲第二高建筑物(不计电视发射塔)。2013年2月1日完工开放。碎片大厦由曾担任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设计的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负责设计。

The Shard底座宽大,然后随着楼层往上逐渐收紧,到楼顶就是个尖尖角了,从外面看很像是挑高的玻璃金字塔(本中华小当家一直觉得Shard像颗笋…)。楼顶并未封死,而是由互不接触的玻璃板搭成的开放空间,为整座建筑提供可呼吸的窗口(所以顶上的观景平台是通 风 的)。

另外,艾米丽跳跃到2015年时,看到的“将天际线撕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的“深蓝色尖顶”就是Shard。

加拿大广场一号(One Canada Square)是位于金丝雀码头的一座摩天大厦。从1991年到2010年,以50层楼、235米的高度,成为当时英国第一高建筑物,直到2012年被碎片大厦超越。

事实上金丝雀码头还有加拿大广场5号,8号,等等。关于为什么是“加拿大”,应该是因为当时的开发商来自加拿大。



(右边的高建筑物就是Shard)



(Shard上拍的鸟瞰景,河上的是塔桥)


二十一世纪是属于创造和开发的年份。历史悠久的南岸不会被短短二十年改得面目全非,但这二十年仍要执着地这片锦缎添上不少繁花。向东走上黑衣修士大道,一路北行、抵达河岸后右转,就是千禧桥、泰特美术馆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她和马修沿着这条她漫步过无数次的路线,向泰晤士河的方向走去。

她不能相信马修来了伦敦快两年居然还没有好好逛过南岸(马修又怎么会知道,这里将成为未来的他最喜欢的步行区之一呢?),对此,马修的辩解是,光是罗素广场国王十字威斯敏斯特就已经花了他一年多的光阴徜徉其中了。

黑衣修士大道(Blackfriars avenue),就,是条路。黑衣修士(Blackfriars)是伦敦西南角的的一个地区,地名取自于身穿黑衣的道明会修士(friar)。现在这里有黑衣修士站、黑衣修士桥、黑衣修士铁路桥以其冠名的各种设施。

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是座现代艺术博物馆。该建筑物前身是座落于泰晤士河的河畔发电站。1981年发电站停止运作,后改建为美术馆。现在馆藏有亨利·马蒂斯、毕加索及马克·罗斯科等大师的作品。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 (Shakespeare's Globe),或称新环球剧场,于1997年仿照环球剧场(Globe Theatre)落成,最初的环球剧场由威廉·莎士比亚所在宫内大臣剧团于1599年建造,1613年6月29日毁于火灾。1614年环球剧场重建,并于1642年关闭。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距离原址约205米远。仿造的新剧场尽量做到如实还原原剧场,现代化的装置包括增加了灯光(在莎士比亚时期,表演都是在白天进行),屋顶增设了洒水设备以保护建筑受火灾破坏,建筑部分连接在一个现代的大厅,游客中心以及附加的后台区域。座位总数为1380个,庭院里另有500个站位,比莎士比亚时期减少了一半。新剧场也是开放式舞台,周围是三层陡峭的座位区。圆形剧场有屋顶的地方为舞台和座位区,每年夏天5月到10月的第一周表演戏剧,冬天作为教学场所。全年对游客开放。




罗素广场(Russell Square)是位于伦敦卡姆登区,临近大英博物馆。罗素广场是伦敦高等教育机构的集中地之一,伦敦最大的教育机构伦敦大学总部大楼就在这里,里面有大学的管理中心和图书馆。广场也是大学的多间学院的所在地,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研究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院。广场附近也有多座由伦敦大学管理的学生宿舍。美国休伦大学伦敦分校也在罗素广场。

国王十字(King's Cross)是位于查令十字以北4.8公里。国王十字车站和圣潘克拉斯车站都设于此处,附近还有新不列颠图书馆和尤斯顿火车站。“国王十字”的原意是纪念英王乔治四世。

另外,哈利·波特出发去霍格沃茨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就是在这里。第一部电影上映的时候,9号站台和10号站台外的地面上铺设了大型标志,指示霍格沃茨特快列车。在国王十字车站9号和10号站台所在的附属建筑内(当然,并不是真的在9号和10号之间,而是搬到了不会妨碍通行的内部),竖立着一个铸铁的“9¾站台”的标志。半辆行李手推车也被装在了标志的下方:手推车靠近通道的一半是可以看见的,而另一半似乎穿过墙壁消失了。手推车边上就是哈利波特纪念品店。

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集中了许多伦敦的著名景点,如圣詹姆士宫、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宫以及唐宁街10号。该区又可被划分为数个区域,包含白金汉宫周边古老的行政区域威斯敏斯特;牛津街、摄政街、皮卡迪利街、庞德街附近的商业区;以及夜间娱乐区域苏豪区。伦敦著名的剧院区,西区,大部分都在威斯敏斯特境内。伦敦唐人街也在威斯敏斯特(唐人街就在西区隔壁)。


他在第一学期把休息日里大半的时光都花在了大英博物馆萨默塞特宫,即使如此,之后——很久之后——他还是经常去。

大英博物馆我就不说啦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被打)!镇馆三宝罗塞塔石碑、帕特农神庙埃尔金石碑和女史箴图!此外埃及文物的亡灵之书、拉二胸像等等也很有名,还有各种古罗马建筑物。分享有个著名的梗:如果世界上所有博物馆都把藏品物归原主,那么大英博物馆就空了233 顺带一提,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不过寄存收费)。

萨默塞特宫(Somerset House)的故事比较丰富,曾用作英国许多王后的府邸,先后在这里住过的有詹姆士一世王后、查理一世王后和查理二世王后。大庭的西南方向还有专为王后建造的小礼拜堂,同时附设有小型的墓园。时至今日,游客穿过四合院下方的甬道时仍可以看到墙上镶嵌着的当年的墓碑。

这里还曾经是海军部、国税局等政府部门的工作地点。还曾接纳各种文教组织,如皇家学院、政府艺术学校、皇家学会和文物学会。如今的萨默塞特宫以时尚闻名,自2009年开始便是伦敦时装周的举办地,特别受新锐设计师与时尚品牌的欢迎。除了每年定期的大型活动,这里一年到头也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小而精的展览,许多新兴艺术便是在此处萌芽。

另外,萨默塞特宫的庭院冬天会变成露天溜冰场,在其他季节,则一直开放喷泉。


原来他是跑去格林尼治宫苑了。为了看流星而过夜,甚至露宿?所以他头顶上粘着的是宫苑山丘上的草吗?

格林尼治(Greenwich)以其海事历史、作为本初子午线的标准点、以及格林尼治时间以其命名而闻名于世。格林尼治从15世纪起是王宫(普拉森舍宫,或称愉悦宫)所在地,是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等多位君主的出生地。王宫在英国内战中荒废,此后由克里斯多佛·雷恩设计改建为皇家海军海员医院。1873年海军医院院址改为皇家海军学院,直到1998年学院关闭为止。

格林尼治因天文台而闻名,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设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到1998年不再做为天文观测设施使用,改为博物馆。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上,各国决定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做为标准零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


……到和阿尔弗雷德、马修一起在环球剧场留下回忆、乘观光巴士绕伦敦市一圈、爬到特拉法尔加广场的狮子背上(艾米丽发誓自己只干过这么一次,她恳请好孩子绝对不要模仿)。

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在大本钟、国会大厦和威斯敏斯特教堂那块地区往北走一点儿就是。广场南端是伦敦传统意义上的中心点查灵十字,西南是水师提督门、紧接着通往白金汉宫的仪仗道林荫路,广场北面是国家美术馆。广场四周还有圣马田教堂,和加拿大、南非和马来西亚等英联邦国的高级专员署(英联邦国家互派的大使级代表处)。

特拉法尔加广场的名字源自特拉法尔加海战(这一战把法国海军打残了,导致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而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也开始了100年的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广场最突出的标志是南端的纳尔逊纪念柱,高53米。此碑纪念着拿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担任指挥官、英勇牺牲的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柱顶是将军的铜像。柱底四周是四只巨型铜狮。柱基四周是记念拿破仑战争各次战役的浮雕。广场中部是两个花形喷水池。广场北端是台阶。

广场四角上有四个雕塑基座;国家美术馆前另有两个。这六个基座中有五个现有铜像,包括数位历史名将,君主和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西北角的“第四基座”一直空缺着。近年伦敦市政府在此轮流置放一些当代雕塑作品。

在过去,特拉法加广场也因为大群野鸽聚集而闻名,以至于在中文里别称“鸽子广场”。2007年,威斯敏斯特政府立法禁止在广场四周的道路上(包括北端的步行区)喂食鸽子。如今广场上的鸽子已经基本绝迹。



(这是故事里提到的主要地点之间的位置)



二、后记:在伦敦


实不相瞒……这还是我多年的叨逼叨写作生涯中,第一次写了完整的大纲之后、再写完全文的(以前的话,大纲和文章,必定有一个残缺不全233),这次终于深切体会到了大纲的重要性(喂)。当然,在写作过程中也经常会返回去修改大纲,有时写着写着也会冒出来一些新的情节展开,但整体回顾下来,至少故事比较完整地写完了,有种“well organized”的莫名成就感,是一次非常新奇且愉快的写作体验。


古早时还和墨墨约定说要写旅游主题的文,可以拿这篇交差(笑)。

如果文中的地名怼得太多了影响阅读体验的话真的十分抱歉(土下座)……但奇妙的是,在我的脑子里,居然、确实、真的可以想象出阿尔弗雷德、马修和艾米丽在南岸漫步和追逐的模样。如此强烈的实感,以至于我想要写得尽量确切些,有种与其说是在写小说、倒不如说是在写日记/游记的感觉了。也算是借此缅怀了我在伦敦度过的那些时光,非常满足。

我喜欢伦敦。虽然如果问我旅行过的城市里最喜欢哪儿的话,我还是会给出第一名巴黎、第二名那不勒斯的答案,但这大概是因为,伦敦对我来说,并不仅仅是一座在旅行的时候经过、或者仅仅以旅行作为目的就可以一笔带过的城市。现在想来,伦敦是我除了居住过(>3个月)的城市之外,到访过的次数最多的城市了:去玩、去办事、去购物、或是往返其他旅行目的地时的中转站。

虽说回忆总是会美化它自己——但必须承认,时至今日,我越发觉得在英国的那段时光实在无拘无束、自由而又美妙的。这样的感触,在我独自一个人游览南岸的那一天是最强烈的,那一天也是我在英国最难忘的一日,也就是“伦敦一日”了:趁着好天气去Shard登高、然后沿着泰晤士畔一路往西漫步、穿过千禧桥到伦敦城、然后去白金汉宫边上的女王画廊、接着去西区的维多利亚剧院看Hamilton;另外,前一天到伦敦落脚的时候,先去大英博物馆逛了大半天。偶尔遇到和我交谈的人,也都特别友善。

我大概也是从那天开始习惯一个人出游的(之后就非常放飞自我地一个人去意大利玩了一周)。有点儿孤独,但却是真真切切的自由。从那时开始我才感到自己对英伦文化中的“自由”略有体味。——这种“自由”的天性就是这么传给了美国的吧。美国和英国真的在骨子里很像啊(笑)。

话又说回来了,毕竟那会儿还没经历社会的毒打啊。


之所以选取2000年作为主舞台,是因为想写千禧桥。不过也没想到因为年份的问题额外多查了好多资料。 我一开始给阿尔弗雷德找的酒店是圣潘克拉斯车站的万丽酒店,结果发现00年的时候圣潘克拉斯车站还没有启用。然后换成了滑铁卢的欢朋酒店。说实话我并不是很清楚00年这家酒店是否开张了……不过欢朋被希尔顿收购是1999年的事情。

艾米丽17岁的设定,是从2000年反推出来的。本来考虑选择20岁的艾米丽(和比自己还年轻的爹地相遇岂不妙哉),但想想2020年这上半年实在惨的不行,还是算了233

阿尔弗雷德和马修的出生年份是1981年。


最后,关于灵感来源《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和《时生》,其实这两本书的记忆都挺久远了,前者是我高三时读的书,后者是初三时读的。其实这个故事最初的构想也是好几年前的了(年轻时,写得少想得多;现在么就是两者皆少233),那会儿要更加接近《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的原剧情。不过我更喜欢现在这个剧情 XD

“艾米丽促成了阿尔弗雷德和马修的相遇”这个大的主线来自《时生》。

艾米丽的时间旅行体质的设定、文前的马维尔的诗(《致我羞怯的小姐》)、以及艾米丽离开2000年时和阿尔弗雷德&马修的祝酒词,来自《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敬世界大、时间多”,我太喜欢这句话了,这也是时间旅行者亨利在和克莱尔一家人的祝酒时说的话,这是他的生命最真实的写照——过于广阔的世界、过于无垠的时间!但克莱尔,他的希望、他的挚爱、他的家人、他和这世界的联系,拯救了他,让他能够以如此大度、如此爽朗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除了亨利和克莱尔的爱情羁绊之外,就是亨利的孤独了。艾米丽的角色相当于亨利,阿尔弗雷德和马修的角色相当于克莱尔(当然,爱情就替换成了亲情hhh)。不过,我想,这里的艾米丽比原作的亨利要幸运得多——因为,她得以在那么早的时候就遇到了阿尔弗雷德和马修。抵达未来的那次时间旅行,和自己未来家庭的生活,抚慰了艾米丽对世界和时间的恐惧、持续温暖着她此后在时间旅行中饱尝的孤独。这塑造了艾米丽的勇敢、爽朗、阳光的性格,并且反过来对阿尔弗雷德和马修的人生赠以宝贵的回馈。

人与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时间旅行它就是个圈(笑)。


依旧感谢你的阅读~



评论(13)
热度(4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 Powered by LOFTER